第245章 補短板(2)
春秋時期發生的種種令后人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如同教員所說,其實概括起來無非是“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這十一個字而已。
只不過,“謀勢”這兩個字說起來很簡單,但真要做到的話,其難度何止一星半點?
因此,春秋時期的“謀勢者”們,往往會翻車,最終栽倒在“謀子者”手下。
而這其中,當以吳王夫差和宋襄公這兩位謀勢者最為出名;
當然,在以成敗論英雄的后世,這兩位也被黑的最慘……
………………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在夫椒之戰中大敗來犯的越軍后,乘勝長驅攻入越國腹地。越王勾踐僅剩五千殘兵,退保會稽山。
大好形勢之下,吳國君臣卻就如何處置越國發生了重大分歧……以伍子胥為代表的一派,指出越國“與我同壤而世為仇讎(chóu)”、“三江環之,民無所移,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生存競爭的矛盾不可調和,主張乘勢滅越;
而太宰伯嚭(pǐ)一派則認為“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主張按中原爭霸的規則辦,接受越國的求和。
經過一番激烈爭論,吳王夫差最終采納伯嚭的意見,接受了越國的求和。
此后,夫差又對越國長期采取懷柔羈縻的政策,讓越王勾踐得到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戰略喘息期,最終成功翻盤,滅吳取霸。
后世史家,多將吳國之敗歸咎于夫差在會稽山下的這次決策。
而很多所謂的“民間史學家”實在看不懂夫差和勾踐這兩大高手對弈的棋路,他們又勇于替古人分憂,于是便“列舉(編排)”出了一大堆干擾夫差決策的花邊八卦。
比如說,伯嚭被越國的糖衣炮彈擊倒、夫差本人惑于女色,剛愎自用等巴拉巴拉的,硬是將越國的公關運作和戰略忽悠拔高到了中國史上的頂尖水平。
呵呵,
歷史就這么簡單?
但凡能成為上位者的人,尤其是在春秋這種無義亂世成為一代雄主的上位者,哪有什么簡單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