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希望(2)
所以這個返投項目大體是這樣的:
第一步:進行資源盤點和自我診斷,統一運營思路后,決定放棄縣城那40萬人口,將視線集中在剩余的24個鄉鎮,600多個自然村,總共110萬人的農村區域;并且采用“供銷社+O2O電商”的模式,去盡可能地占領這些被視為毛細血管的村級市場。
需要指出的是,業內人早在幾年前就測出來了,O2O項目或許在城市范圍里的失敗率居高不下,但在農村地區,O2O卻是比當時大火的純電商更加靠譜,更加容易落地的模式。
第二步:楊默等人成立了項目公司,稀釋出32%的股份,然后借助“中間人”,將十幾名在本地具有一定社會資源和影響力的人吸納成股東,并將項目本金擴充到1.5億……雖然這種操作會極大地損失項目的預期收益,但這么做的目的地球人都知道。
第三步:在縣城里籌建完商品采購-調度中心后,撒出業務員,去往各村,以村小賣部為突破口,尋求合作,并在短短兩個月內就發展出了超過1000個項目終端網點,成功地在各村和各鄉鎮實現了300米業務覆蓋。
也就是說,即便你在農村,出了家門后最多走300米,就能找到項目的網點……這個距離劃定很重要,也是項目的第一個執行節點。
為此,即便是會造成一定的資源浪費,也會在那些大的自然村里設立3-5個網點;當然,小的自然村基本1個就夠了。
事實上,這些依托于村級小賣部而存在,覆蓋了全縣農村市場的一千多個網點雖然聽上去非常夸張,但實際上,有了那十幾名股東的協助后,拓展起來卻非常容易,而且基本不用花什么錢……小賣部還是那些老板的小賣部,只不過把門頭換成項目的招牌,外加免費在店里給你設立兩塊大屏罷了。
但對應的,卻是這些小賣部以后的進貨業務,都可以交給項目方來負責,而且絕對比老板自己進的貨要便宜;
最關鍵的是,項目方不僅供貨,還收貨……比如本地村民采的野山菜、比如土雞、比如雞蛋什么的,只要在名單之內,項目方都收,并且會給小賣部老板一定的添價空間。
一進一出之下,小賣部老板等于憑空多出兩項收益,還能免費給自己的小店搞搞裝修,那自然是歡天喜地的應承了下來。
第四步:依托第三方,建立一支高頻次往返于各鄉村的物流配送隊伍。
這支物流配送隊伍的業務頻次高到了什么程度呢?
大約就是只要終端有反饋信息,就能保證每天都會往各村里往返一個來回……不管是送貨還是收貨,甚至是退貨,只要你有需求,他就敢跑。
這雖然會極大地提升初期的運營成本,卻是項目的第二個關鍵節點。
要知道,此時的阿里已經提出農村電商的概念,但唯一制約這個概念的,其實就是村級物流配送……阿里畢竟是全國性電商平臺,即便強大如它,目前卻也是沒有這個本事覆蓋全國所有的鄉村配送的。
所以村級物流體系就是這個縣域級O2O項目能否搶占先機的關鍵……項目小有項目小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