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核心競爭力與兩個條件
許多人可能會存在著個誤區,會把政策性融貸跟商業性融貸完全區隔來看,覺得這是兩條涇渭分明的業務線。
單純從表面來看,這個觀點似乎沒錯,這兩條業務線之間的確沒有多少交集線。
但問題是,在華夏,銀行、甚至是整個金融,都是一個立體的統一整體,彼此之間相互影響,樓市跌了還能影響大A,進出口漲了還能影響商業融貸利率呢,又怎么可能真的把各版塊的業務單獨來看待?
所以,這就使得政策性融貸的剝離和先行性實驗的難度比單純的商業金融業務改革難上了好幾個級別。
無它,商業金融的改革,當下更加最求的是商業創收能力和M1、M2貨幣的社會流通率,因此在當下只要在產權明確、權責明確、政企分離這幾個方向尋找突破口,并且根據各個地區、各個時間段、各個細分業務領域探索出一套套杠桿手段和風控手段就可以了(追求各種金融衍生品在內的M3貨幣的社會流通率,是后來的事情)。
但是政策性銀行的生態定位決定了政策性融貸業務是不可能去追求中短期利益的,它需要站在一個更加宏觀的層面去考慮問題,并且承擔著一些軟性調控職能;
舉個例子,如果說商業銀行追求的是M1、M2貨幣的社會流通率的話,那么政策性銀行則需要利用一些非行政手段去調控相關地區的M1、M2貨幣與M0貨幣之間的傳遞效率和轉化率……區區幾個字的區別,中間的難度卻是呈現幾何倍地攀升。
所以,這就是目前政策性融貸業務剝離和先行性實驗這個賽道目前鮮少有人進入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這個賽道難度太大了,不但要求參賽者擁有著極為廣闊的宏觀視野,同時也要求參賽者有著不弱的頂層設計能力;畢竟不管是什么系統,個人的能力再強也是有限度的,更多的都是依靠規則去驅動和運轉。
而既然提到頂層設計,那么楊默剛才提及的“伊斯蘭銀行模式”,就很有些值得玩味了。
這是一種截然不同于歐美銀行的模式,不但與歐美的商業銀行完全是兩碼事,跟歐美的政策性銀行也是大相徑庭……甚至可以說,雖然都掛著“銀行”兩個字,但從底層邏輯上來講,卻仿佛兩個世界的東西。
“伊斯蘭銀行”,顧名思義就是主要存在于伊斯蘭世界的銀行,但事實上它的確是五六十年代在中東地區開始興起的。
由于《古蘭經》和教法規定,利息屬不合法的收入,必須禁止。故此類銀行的信貸不計利息,即貸款不收利息,存款不付利息;其資金來源主要靠客戶存款、官方無息貸款。
這就出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伊斯蘭銀行的金融信貸活動一般會采取4種方式:
1、參予股份制。
銀行是向借方的發展項目提供貸款時,以股份的形式投入,雙方按協議分配利潤。
2、盈虧分攤制。
銀行與顧客(即存款者和借貸者)結為伙伴關系,雙方按照協議共同分擔經營的虧損或參加利潤的分配。
3、加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