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滿清遺老
1912年5月,清帝退位后的第三個月,鄭孝胥以「大清遺臣」身份蟄居上海,開啟了遺老生涯。
此時的上海租界成為前清官僚、文人的避居之地。
鄭孝胥自從處理完北京的產業(yè)后,以及被醇親王載灃招致王府詢問有關實業(yè)創(chuàng)辦事宜,向醇親王載灃留了在上海租住的地址。
自知在上海租房,不是長久之計。
此時鄭孝胥便拿著變賣北京產業(yè)所得銀錢,打算在上海的房產重新整裝一番,不再租房居住。
這幾日正在搬家,海藏樓已修整完畢。
鄭孝胥在法租界南洋路自建的「海藏樓」內,以詩書自遣,暗中維系著與復辟勢力的聯(lián)系,其活動呈現出復雜的文化與政治交織的特征。
鄭孝胥寓居的這座三層洋樓是他1908年購置的產業(yè),內藏大量古籍、碑帖及書畫藏品。
他在此接待訪客時,仍沿用清代禮儀,和訪客對話常涉及對民國政局的臧否。
鄭孝胥與沈曾植、朱祖謀等遺老保持密切往來,流露對復辟的期待。
從前鄭孝胥的經濟主要依賴清朝舊俸及投資收益。
他在廣西任邊防督辦時積累的資產,加上上海日輝織呢廠等實業(yè)的分紅,維持著寬裕的生活。
5月間,他頻繁出入福州路的箋扇莊,為富商題寫匾額,如為「同泰祥」綢緞莊所書對聯(lián)「同氣連枝承世澤,泰階平允頌堯天」,每幅潤筆費達二十銀元。
此外,他通過商務印書館出版《海藏樓詩集》,版稅收入亦為重要財源。
鄭孝胥作為「同光體」詩派領袖,5月間主持了三次詩社活動。
5月4日,他與陳三立、李瑞清等在愚園雅集,以「落花」為題唱和,其詩「劫后春痕半有無,東風吹淚上蘼蕪」,暗喻清室傾覆之痛。
書法方面,他為交通銀行題寫的匾額此時已懸于外灘總行,每字潤金高達一千銀元。
隱居上海期間,鄭孝胥雖未直接參與宗社黨,但通過帝師陳寶琛保持書信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