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5: 婚 姻 與 性 . 愛
在當今中國,如果說離婚已經成了一種時尚,未免夸大其詞,但離婚率持續上升是誰都能看到的現實。“如果說只有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繼續保持愛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78━79頁)盡管未必有多少人讀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但很多人都知道恩格斯說過這樣的話。于是結束失去愛情的婚姻,成了一些人理直氣壯的離婚理由。
沒有性.愛就沒有婚姻嗎?
一、婚姻關系的歷史演變
要弄清問題我們首先應當了解婚姻關系在人類歷史上經歷了怎樣的歷史演變。人類的生產說到底是兩種生產,一是物質生產資料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二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繁衍。從第一種生產中形成生產關系,從第二種生產中形成婚姻關系。在人類社會的早期,當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以人口增加為主要發展形式的條件下,婚姻關系也就成了人類社會的主要關系。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中根據摩爾根的研究成果,提出人類婚姻關系的歷史演變大體經過以下幾個階段:
1、雜婚
這是人類最早、最原始的婚姻形式,所謂毫無限制的雜亂婚姻。在群體中所有男人和所有女人都可以發生性.關.系,所有男人是所有女人的丈夫,同樣所有女人也都是所有男人的妻子,就是父母與子女之間也不例外。這種毫無限制的雜亂婚姻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按照原始分工,男人的主要責任是狩獵、劫掠、爭斗等,生命是很沒有保障的,但在雜婚條件下,男人的大量減少不會影響原始群的繁衍,因為“毫無限制”少量的男人就可以使大量的女人懷孕。
2、血緣家庭
恩格斯說這很可能是從雜婚制下發展起來的第一種婚姻形式。在這里婚姻是按輩份劃分的,由所有祖父母組成第一系列的婚姻圈,他們的子女即所有的父親和母親組成第二系列的婚姻圈,后者的子女又組成第三系列的婚姻圈。在每個婚姻圈內,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互為夫妻,不同系列的婚姻圈之間是嚴禁性.關.系的。雖然這種婚姻關系排除了祖孫之間、雙親與子女之間的婚姻關系,兄弟姐妹仍互為夫妻,但畢竟朝著排除親屬婚配邁出了第一步。
3、普那路亞家庭
在普那路亞家庭中,婚姻在朝著排除親屬婚配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排除了兄弟與姐妹之間的婚姻。從表面看普那路亞家庭與血緣家庭沒什么區別,婚姻同樣受到級別的限制,在每個級別中所有男人與女人互為夫妻,但在每個級別的男女中,已經不再包括兄弟與姐妹了。“一列或者數列姐妹成為一個公社的核心,而她們的同胞兄弟則成為另一個公社的核心。摩爾根稱之為普那路亞的家庭形式,便經過這樣或類似的途徑而由血緣家庭產生出來了,按照夏威夷的習俗,若干數目的姐妹──同胞的或血統較遠的即從(表)姐妹,在從(表)姐妹或更遠一些的姐妹──是她們共同丈夫的共同妻子,但是在這些共同丈夫之中,排除了她們的兄弟;&bp;這些丈夫彼此已不再互稱為兄弟,他們也不必再成為兄弟了,而是互稱為普那路亞,即親密的同伴,......同樣,一列兄弟──同胞的或血統較遠的──則跟若干數目的女子(只要不是自己的姐妹)共同婚姻,這些女子也互稱為普那路亞。”(《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四卷34頁)
4、對偶家庭
一個男人在許多妻子中有一個主妻,而這個男人對于這個女人又是許多丈夫中的主夫,或長或短時間的,一個男人與女人共同生活的成對配偶制,就是對偶家庭。這種婚姻即不同于群婚也不同于后來的一夫一妻制,與前者的區別是以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共同生活為主要同居形式,與后者的區別是夫妻雙方還沒有嚴格的權力與義務,婚姻的基礎還很脆弱,可以因夫婦雙方任何一方的意愿而解除婚約。
5、一夫一妻制
我們看到了,從雜婚到對偶家庭,婚姻關系的演進是朝著不斷縮小婚姻范圍、排除親屬婚配的方向前進的。排除親屬婚配可以創造出體質和智力更加強健的后代,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雖然這個演進是在自發狀態中進行。恩格斯說:“在成對配偶制中,群已經減縮到它的最后單位,僅由兩個原子組成的分子,即一男和一女。自然選擇已經通過日益縮小婚姻關系的范圍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這一方面,它再也沒有事可做了。因此,如果沒有新的、社會的動力發生作用,那么,從成對配偶制中就沒有任何根據產生新的家庭形式了。但是,這種動力開始發生作用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48頁)
在群婚狀態下,人們只知其母,對偶家庭為家庭提供了一個新的成員──父親,確切的父親。按照家庭分工,父親的責任是獲取食物和生產所需的勞動工具,后來他很自然的又成為家畜和奴隸等所有者,在他死后由誰繼承呢?&bp;在母權制下只能歸氏族所有,而死者的子女并不屬于死者的氏族,而屬于他們母親的氏族,子女不能繼承父親的財產。隨著父親財產的增加和隨之而來的地位的重要,他們便利用自己的地位改變傳統的繼承制,以利于自己的子女,這樣母權制就被父權制代替了。為了確保自己的子女真實可靠,就要保證妻子的貞操,這樣,一夫一妻制就被創造出來了。也就是從這時候起,一個新的因素開始作用于婚姻關系,即財產關系。
如果我們把人類社會按蒙昧時代、野蠻時代、文明時代來分期,再把雜婚、血緣家庭和普那路亞家庭統稱為群婚,三個歷史時代就有了對應的婚姻關系。群婚制與蒙昧時代想適應,對偶婚制與野蠻時代相適應,一夫一妻制與文明時代相適應。
二、現代性.愛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