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史前及夏商周等歷史梳理
黃帝之后的顓頊、帝嚳等兩位帝王的工作主要是安撫民眾、發展生產、繁榮商貿、鞏固國防等。
也許到了帝堯時代,小冰河期才是開始結束,地球氣候開始變暖、濕潤和多雨,此時應該是距今4100年左右。因為氣候及環境的改善,極大地促進農業及畜牧業的發展,提高了國家的綜合實力。因此帝堯派出多路先遣軍和墾荒團,向北到“幽都”定居;向南到“南交”定居;向西到“西土昧谷”定居;向東到“日出”之地定居。同時,加強國家本土的治理及生產發展。
為了完成國家本土的治理及生產發展。帝堯派遣族親重臣鯀,去治理國土水患,并教化國民發展農業生產。但是直到帝堯去世,帝舜當朝,鯀也沒能將國家的水患治理好,更不用說發展生產了。因為鯀無能,耽誤國家大事,帝舜將鯀治罪殺死。然后,帝舜朝廷舉薦和任命鯀的嫡子禹即大禹,去完成他父親沒有完成的事業——治理水患,發展農業生產,當然防御外族入侵,拓展疆域也是大禹的任務。
在《史記.夏本紀》中,大禹治水的主要地區是黃河中下游的華北平原等中原地區,包括今河北、河南、山東和江蘇等地區,而且大禹的治水足跡涉及到長江流域,以及長江以南直到中國南海的廣袤地區,大禹劃定中國大州及地理疆域的第一人。在那個人口稀少,技術能力和裝備極其低下的條件下,大禹要帶領一群衣不蔽體、赤手空拳的古人,治理如此廣袤無垠、滔滔洪水的沼澤荒蕪之地是絕對不可能的!
因此,只有回到華夏族那個時候的生存和發展的處境四川及其周邊地區,我們才能看到真正的歷史。在大禹走馬上任的時候,經過黃帝、顓頊、帝嚳、帝堯等四代帝王治理,四川地區已經成為華夏族的立國基礎,而且華夏族的人口獲得了爆炸式增長,人口分流成為華夏朝廷減輕壓力和減少社會矛盾的主要措施,因此大禹成為帶領一部分華夏族去四川之外的地區發展。
“治理水患,發展生產”是人口分流的官方表述,當然向外發展也能為國家開疆擴土,增加國家的稅賦收入。大禹應該比他父親更清楚華夏朝廷的目的。為了有順利完成華夏朝廷的任務,大禹只能帶領他負責管理的華夏部族,通過西陵峽地區,進入廣袤的江漢平原即今湖北地區即楚地去尋找機會!
江漢平原地區地勢低洼,從古至今都是長江水患的重災區。由于小冰河期結束,氣候變暖,青藏高原冰川融化,暴雨頻繁,長江水位暴漲,江漢平原及其周邊低洼地區變成汪洋和沼澤之地。這里本來是神農氏及炎帝的地盤,但是水患猖獗,神農族和炎帝族已經大部分撤退到長江以南地區或者地勢較高的地區,此時這個地區人口非常稀少。
由于多年季節性的水災,讓大禹的團隊,掌握了楚地的淹沒區及淹沒水位,以及洪泛區和內澇區等不同程度的水患地區。掌握這些情況后,大禹帶領族人,在神農族和炎帝族丟棄的土地上,治理水患,發展農業生產。
在沒有水淹的土地上禹族直接開荒造田,引水灌溉,種植水稻,這直接解決了禹族及治水團隊的糧食供應問題。同時,大禹團隊首先治理內澇區,在內澇區開溝引洪,保證發洪水時不在內澇。因此,這些地區治理過后,馬上變成良田。洪泛區是由于河堤過低而造成水患區域,這些地區只要加高河堤,修建排洪渠,就可以防止水患,因此,這些臨江地區很快得到大禹團隊的治理。隨著農田的增多,勞動力不足,大禹團隊開始招募神農族和炎帝族的流民種植這些已經治理好的農田。最終,大禹治水團隊通過考察山川地形,疏通河道或重新規劃及開挖河道,將江水的淹沒區減少到最小,從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這樣循環滾動操作下來,大禹集團的控制土地和人口越來越多,而且出產的糧食、牲畜和物資也越來越多,這些土產不僅滿足了大禹集團需求,同時還給華夏朝廷交納了稅賦。
楚地開發成功并取得成套經驗后,大禹集團繼續如法炮制地,他們治理和開發了長江中下游的江淮及江南地區,此時大禹集團的實力已經遠遠超越了華夏朝廷!
枝強干弱必然造成大樹傾覆,為了避免華夏朝廷與大禹集團的分裂和戰爭,帝舜將華夏帝位禪讓給大禹,即帝禹。
帝禹仁慈厚道,雖然帝舜是他的殺父仇人,但是大禹放過了帝舜,讓他去南方巡游。帝舜攜帶親信及衛隊南渡長江,過洞庭湖,沿湘江逆流南上,到桂林,順漓江南下,到漓江與郁江的交匯地蒼梧,并駕崩于蒼梧之野。帝舜去世后,隨從將他返回,并葬于江南九疑即零陵。
帝舜是華夏族到蜀地后的第八代嫡系后裔,他從小耳聞目睹蜀地民風及濃厚的古越文化,因此他已經完全認同古越文化,認為自己就是古越人,因為他至少有一半純正的古越人血統,他去南方就是想尋找華夏民族的根源。也許他已經如愿以償,他安詳而滿足地離開了這個充滿紛爭而殘酷的世界!
大禹接管華夏江山后,繼續進行治水、擴大地區、發展生產、完善國家統治等工作。大禹接管天下十年后,他在向東巡狩江南地區,在今浙江會稽山駕崩。
大禹去世后,大禹兒子啟,被諸侯推薦為帝,由于大禹姓夏后,因此,史稱其為夏后帝啟,國號為夏,史稱夏朝。從此開啟中國“家天下”模式的帝位宗法繼承制度。
啟稱帝后,有諸侯造反,啟領兵親征,平定叛亂。隨后帝啟繼承父業,繼續向北方擴張,兼并其他民族,將河西走廊、秦川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華北平原等納入夏朝的統治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