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西方思想及宗教簡史三十七!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發生的僅次靖難事變的重大事件,首次航行始于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時間跨度28年,經歷了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等三位皇帝。由于明朝文史檔案,被滲透到明朝庭的利瑪竇等西方傳教篡改,同時由于明朝末年東林黨盜竊明朝廷文史檔案及科技檔案等轉移海外,因此導致明朝歷史面目全非,而且明朝史料檔案缺失。如今公布的《明朝》是近代西方共濟會主導下,由他們指派中國學者和日本學者聯合編著的,因此《明史》的可信度很低。為了研究鄭和下西洋真實情況,我們收集了如下一些關于鄭和下西洋的事件梗概可信的記錄和敘述。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鄭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途經麻喏八歇國時,該國東西二王交戰,西王誤殺鄭和船隊登岸人員。事件發生后,西王派使者謝罪。鄭和鑒于西王請罪受罰,對該事件予以克制。
在三佛齊舊港,鄭和招諭當地海盜陳祖義,陳祖義詐降,圖謀襲擊鄭和船隊。鄭和擊敗了他,殺敵五千余人,燒毀敵船十艘,俘獲敵船七艘,生擒陳祖義等三人。其后,鄭和任命廣東華僑施進卿為舊港之主。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鄭和船隊攜諸國使者、押陳祖義等俘虜還朝。明成祖下令斬殺了陳祖義等三人,又寬恕了謝罪的西王,并對鄭和此行感到滿意, 賞賜了舊港之戰的有功將士;又因鄭和稱航海期間天妃多有感應,遣朱焯加以祭告。
麻喏八歇國(Majapahit)是一個存在于1293年至1478年的封建國家,統治了印度尼西亞的大部分地區。麻喏八歇國的建立者是羅登·韋查耶。
在鄭和的航海活動中,麻喏八歇國是一個重要的目的地。1405年,鄭和率領明朝船隊到達爪哇島,麻喏八歇國的東王和西王正在進行內戰。鄭和的船隊在島上遇到麻煩,部分船員被誤認為是來援助東王的,結果被西王的軍隊殺害。這一事件引發了鄭和船隊的憤怒,但最終鄭和選擇和平解決此事,與麻喏八歇國保持了友好關系。
此外,麻喏八歇國在1511年曾與葡萄牙人交戰,但最終被葡萄牙人擊退。
第二次下西洋
鄭和回國后,立即進行第二次遠航準備,這次遠航的主要是送外國使節回國,規模較小。鄭和船隊在永樂五年(1407年)奉命出發,訪問了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暹羅(今泰國)、爪哇和蘇門答剌北部,然后再一次駛往印度洋,以柯枝和古里為目的地。明朝使節們正式冊封古里王,并在古里刻石立碑以紀念這一盛事。這次的回國途中有一部分船隊訪問了暹羅和爪哇。到錫蘭時,鄭和船隊向有關佛寺布施了金、銀、絲絹、香油等。
永樂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鄭和、王景弘立《布施錫蘭山佛寺碑》,記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現存科倫坡博物館。永樂七年(1409年)夏,鄭和船隊還朝。
這次下西洋,《明實錄》及《明史》均未記載,上述永樂五年至七年的出訪時間系據《天妃之神靈應記》學界就此仍存有爭議。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成祖命正使太監鄭和、副使王景弘、候顯率領官兵二萬七千余人,駕駛海舶四十八艘,從太倉劉家港啟航,敕使占城,賓童龍,真臘,暹羅,假里馬丁,交闌山,爪哇,重迦羅,吉里悶地,古里,滿剌加,彭亨,東西竺,龍牙迦邈,淡洋,蘇門答剌,花面,龍涎嶼,翠蘭嶼,阿魯,錫蘭,小葛蘭,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蘇祿等國。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
滿剌加當時是暹羅屬地,正使鄭和奉成祖命招敕,賜給當地酋長雙臺銀印,冠帶袍服,樹碑并建立滿剌加國,暹羅自此不敢侵擾滿剌加。滿剌加國王感念明朝的幫助,后曾于永樂十三年(1415年)親赴明帝國朝覲。滿剌加九洲山盛產沉香,黃熟香;鄭和等差官兵入山采香,得直徑八九尺,長八九丈的標本6株。
鄭和訪問錫蘭山國時,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被鄭和覺察,離開錫蘭山前往他國。回程時再次訪問錫蘭山國,亞烈苦奈兒誘騙鄭和到國中,發兵五萬圍攻鄭和船隊,又伐木阻斷鄭和歸路。鄭和趁敵軍傾巢而出,國中空虛,帶領隨從二千官兵,趁夜突襲亞烈苦奈兒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亞烈苦奈兒并家屬。
永樂九年(1411年)六月,鄭和船隊還朝。成祖赦免了亞烈苦奈兒,下詔另擇賢君,進一步提高了明帝國在東南亞的威信。對于下西洋將士,成祖下令在太倉宴請犒勞。此次航行,《明史》及《明實錄》均作永樂六年(1408年)九月成祖派遣鄭和等出發,且《明史》將此作為鄭和第二次下西洋。一說,《布施錫蘭山佛寺碑》是在這次航行中樹立的。
第四次下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