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逐漸接受了這一現實
都是生活無著的饑民,有拖家帶口的,也有幾名壯漢結伴而來,單獨行動的也不在少數。
也多虧當初計劃周詳,運輸行在各處沿江都設有貨棧、莊子,這么多人如果要涌入城池也是一大麻煩。
沿途州府對于運輸行大量招募人丁也視而不見,僅僅鹽貨一項就不知道養活了多少人。
人生在世,衣食住行,在大明,除了繁華的大城,百姓對住是不用發愁的,只要家里還有點力氣的人,找個空地搭個棚子也能安家。
至于行,除了富貴人家,百姓除非有大事一般連村子都不出,整天忙于生計已經筋疲力盡了,哪有閑心出門?
在湖廣與江西,自明朝以來,這片土地一直未遭戰亂侵擾,和平安寧。
然而,天啟元年的酷寒讓各地州府陷入了一陣慌亂。
在大明朝,每當遭遇災荒,民眾首先想到的是前往鄰近城池尋求援助。
大量饑民聚集城外,一旦失控,便可能引發民變。
正當官員們焦慮地向上級請示對策時,卻發現饑民逐漸散去。
緊接著,各地縉紳紛紛搭棚施粥,開始救濟災民。
起初,各地衙門對此一頭霧水,因為以往要縉紳救濟災民,官員們總要費盡心思,許諾各種利益。
但這次的情況卻有所不同。
經過一番打聽,原來除了縉紳們在招攬饑民,長江運輸行也在招募人手,而這些救濟災民的縉紳或多或少都與運輸行有所牽連。
長江運輸行,據說是南直隸的貴族和揚州鹽商共同經營的產業,勢力龐大。
他們遍布大明各地,擁有無數田地和作坊,趁此機會招募人手,正是時候。
再談及湖廣各州府的官員,誰沒有從長江運輸行那里得到過好處?過去,淮鹽的買賣由本地的豪強縉紳控制,官員們不過是分得一些孝敬。
但現在情況大不相同,各地的鹽鋪都開放讓官員們參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