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確實有要求
明朝官員數量相對較少,全國官員總數在兩萬至三萬之間。
葉向高憑借六次科舉,幾乎成為大明官員的十分之一的導師,若再算上他本人及同僚的同年、同鄉,幾乎一半的大明官員都與他有關聯。
歷代夏國的年輕翰林都被視為前途無量,原因在于他們的老師在朝中掌權,自己又能頻繁接觸皇帝,只要不出現大的意外,晉升至從三品職位并非難事。
林兆鼎得知自己被兵部推薦,尚能理解,畢竟在未宣旨前,他仍屬兵部管轄,這份人情需銘記一生。
然而,他對禮部和戶部的推薦則感到困惑。
周延儒雖是同年,但林兆鼎的身份與他相去甚遠,若遇小紛爭,或許可以依靠同年情誼求助。
但對于總督這樣的高位,周延儒為何會為他說話,林兆鼎完全摸不著頭腦,畢竟他從未敢奢望此事。
“福健李某”四字映入眼簾,一切疑惑頓時消散。
送到手中的軍功,福健游擊林正亭的“消失”,以及后來的一營兵馬,雖然并非來自福健,但他們的裝備和作風與福健兵無異。
林兆鼎起初不解福健副將的意圖,若說有不軌之心,報功文書中堅決不提福健兵馬的功績,甚至那支兵馬后來消失無蹤。
最終的報功文書中,福健兵馬在追剿奢安殘余時全軍覆沒,僅逃回幾名殘兵。
云貴平定后,朝廷對福健兵馬的下落并不關心,甚至有人認為這樣的兵馬“盡墨”更好,因為他們畢竟是一群不守軍令的武夫。
后來的事,林兆鼎越發看不懂,黔國公府的土地,除了御賜的,其他都成了無主之地,這些土地遍布云貴,幾乎萬頃良田。
他本以為福健李某會對這些土地有所要求,確實有要求,但要求他將土地分給無家可歸的貧民。
分地本無可厚非,畢竟黔國公家的田地之外,云南除了西邊一些土司,其他地方的大土司大多被奢安殘部擊敗、打殘,空出的土地也不少。
由于手握強兵,云貴的土司都要討好林兆鼎,小土司們則覬覦那些已經殘破的前大土司的土地和人口。
在這片土地上,那些權勢顯赫的大土司們寄希望于林兆鼎,希望他能成為他們的守護者。
然而,如今還健在的大土司僅剩三家,而往昔,曾有十五家大土司臣服于國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