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他的基層骨干
六百多名士兵在夏國的帶領下,開始齊聲高呼。
“分散到兩側,分散到兩側...”官兵們的聲音整齊劃一。
對面的民夫和輔兵先是一愣,隨后陷入了混亂,后方有官兵用刀槍逼迫,旁邊則是秦軍的騎兵隊在維持秩序,陳三槐的援兵營也有三百騎兵。
觀察到敵軍的陣型,他也派出了兩百騎兵,在民夫和輔兵的兩側用來維持他們的陣型。
“分散到兩側,分散到兩側...”隨著距離的接近,對面的呼喊聲越來越大,但民夫稍微靠近陳三槐的騎兵隊,就會遭到刀劍的猛烈劈砍。
在哭喊聲中,由民夫和輔兵組成的前鋒部隊進入了距離敵軍大約八十步的范圍內。
按照明朝的度量衡,一弓步大約是米,八十步大約等于130米,這個距離已經進入了夏國武器的有效射程。
對面的輔兵和民夫在明軍的驅趕下仍在緩慢接近,不能再讓他們靠近了,夏國并不想與明軍進行近戰。
“準備...射擊!”
一個營的432支武器按照旗幟的指示分三輪開火,教導團全部由經驗豐富的老兵組成,盡管新的夏國編制中,每個步兵連仍然保留了一個長槍排。
但這次出戰的明軍一營臨時決定采用全火器裝備,這次戰斗經過討論決定不首先使用火炮,因此雖然六磅炮已經架設好,卻沒有開火,以免直接擊潰明軍。
大明內陸的明軍和百姓,在以往從未在一百二三十米的距離上遭受過攻擊。
夏國使用銅鐵制的遠程火炮始于袁崇煥在寧遠之戰中的使用,以前的虎蹲炮、大銃等只能發射四五十米遠,發射的多是石彈。
夏國的第一輪武器射擊大約擊中了一百余人,因為明軍根本沒想到會在這么遠的距離上受到攻擊。
陳三槐的親兵和一些明軍為了驅趕輔兵、民夫,此時還在炮灰中間。
要知道,驅趕炮灰也是需要技巧的,三千余人如果聚集成一團,中間一旦出現變故,人群瞬間就會陷入混亂。
因此不能讓他們全部聚集在一起,必須將他們分散開來驅趕上前,直到后隊的弓箭能夠射到敵人,這時才能從炮灰群中撤出。
陳三槐的親兵此時都騎在馬上,夏國的武器首先瞄準的就是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