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找到了應對之策
如今夏國聯盟將其轉變為有償工程,原本只有兩條出路的農夫們突然發現,勞作也能謀生,且生活尚可。
在澤州,不僅民眾發現生計途徑增多,連縉紳們也發現,與宗藩一樣,縉紳家的土地也是租給無地農民耕種,原本一家老小只能依賴三四畝田地,現在還有其他生計可維持生活。
有些農民對放棄土地心存不舍,仍舊在田間勞作,而家中的富裕勞動力則轉而投身工業。
另一部分農民則完全拋棄了耕種,直接轉變為工人。
對于夏國聯盟而言,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經濟相對容易。
夏國聯盟中,訕習和漠南古蒙地區煤炭和鐵礦資源豐富,這一點在大明并不為人所知,但朱樉卻了如指掌。
澤州地下不僅蘊藏著豐富的煤鐵資源,還有高嶺土,使得訕習晉城成為夏國的煤炭重鎮,名副其實。
當土地不再是民眾唯一的生計來源時,社會變革悄然發生。
官方組織勞動時,效率并不理想。
起初,這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民們為了生存,認真工作了十幾二十天。
但當他們發現無論工作多少,收入都是固定的,問題便接踵而至。
聯盟派出的人員有限,澤州的各項工作都需要兼顧,管理人員也無暇對工人進行嚴格的約束。
除了架橋、打井等技術要求較高的工作外,修路、挖渠等在當時并無太多技術含量。
管理人員更關注技術要求高的工作,因為一旦出錯,可能危及人命。
不久,修路的進度開始變得緩慢,盡管當時并非沒有道路,但需要拓寬和加固,這些簡單的工作,農民們很快找到了應對之策。
好在澤州的聯盟管理人員或多或少都經歷過類似情況,起初并未過多干預,實在是力不從心。
當農民們發現即使工作不力也能賺錢養家后,更多在土地上勞作的農民被吸引到工地上。
隨著包工頭的出現,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