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波粒之爭
“然后他憑借強大的數學能力,硬生生用粒子解釋了光的折射、反射、甚至是衍射?!?br/>
“最離譜的是,就連光既然是粒子,卻為什么能透過玻璃,都被他用粒子說解釋了?!?br/>
“牛頓認為,光是在以太中傳播的,并乘著以太波飛行,以太波遇到玻璃后,會部分透射,導致上面的光粒子跟著一起透射?!?br/>
說到這里,教室內眾人不得不佩服牛頓逆天的想象力。
“后來,胡克去世了,便沒有人能爭論過牛頓?!?br/>
“而且此時的牛頓,已經發表了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運動定律,他就是物理學界的權威,無人敢撼動?!?br/>
“不過波動說后繼有人,1690年,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發表了《光論》,他用波動方程完美解釋了反射,折射和衍射?!?br/>
“并且,他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如果說光是微粒,那為什么我們看不到兩條光交叉時,發生碰撞呢?”
“可惜,如此強有力的證據依然勝不了牛頓,因為1695年,惠更斯就去世了,此后再也沒有人敢挑戰牛頓了?!?br/>
“至此,牛頓的光粒子說就統治了整個18世紀?!?br/>
“牛頓、胡克、惠更斯之間關于光本質的爭論,我稱之為第一次波粒戰爭,以粒子說獲勝而告終。”
“不過,粒子說的獲勝不是全面的勝利,不能讓所有人心服口服,因為人們只是屈服于牛頓的權威光環。”
“1727年牛頓去世后,物理學就一直不缺乏反抗權威者!”
“1801年,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不理解牛頓為什么非要繞來繞去,用力學解釋光的衍射,無論怎么看,都是用波動解釋更自然?!?br/>
“因此,他提出干涉思想。如果光是波動,那么一束光在通過兩條狹縫時,就會因為發生干涉,在屏幕上留下明暗相間的條紋?!?br/>
“反之,如果光是粒子,那么在屏幕上只會出現兩道明亮的條紋?!?br/>
“于是,物理學史上最經典的實驗之一,楊氏雙縫干涉實驗就出現了,這個實驗是如此的簡潔優美,自己在家點個蠟燭就能實現?!?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