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總有不開眼的出來挑釁
石原純連忙拿出筆記錄下來,這可是清國教育的創新之處。
而長岡半太郎則是微微點頭,顯然他沒想到剛來清國,就受到了小小的震撼。
真實歷史上,櫻花國在明治維新后,提出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的總目標。
這個目標也是他們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
1871年,明治政府設置文部省,負責管理全國的文化教育事業。
文部省成立后,立刻著手改革學校制度。
1872年,文部省頒布《學制令》,決定把全國分為8個大學區。
每個大學區設立1所大學和32個中學區,每個中學區分成210個小學區。
而教育的行政管理,則完全采取中央集權制,即文部省統一管理所有學校,設立督學局。
但是這個計劃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巨大的阻礙,這種教育集權制讓學校當地很不滿。
后來在1879年,《學制令》被廢除,文部省重新頒布了《教育令》。
這是櫻花國第二次嘗試建立國民教育制度。
《教育令》放寬了中央政府對地方教育事業的官僚式控制,轉而把教育管理權下放給地方,并由各地民眾選出學務委員會來管理學校。
然而在第二年,《教育令》就被修改了,櫻花國中央政府又加強了對公共教育的控制。
到了1886年,明治政府又頒布了《學校令》,其中包括《大學令》、《師范學校令》等。
《師范學校令》規定師范學校在品德方面特別強調培養順良、信愛和威重的氣質。
對師范生施以軍事體操訓練,學校實行兵營化,向櫻花國人民灌輸“忠君愛國”的國家主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