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化學鍵理論!震撼全場!以物理為劍,斬出化學璀璨未來!
李奇維的電子殼層模型,震撼了在場所有人。
無論是物理學的大佬,還是物理專業的學生,都能在他通俗易懂的講解下,理解這個理論模型。
眾人無不感嘆,人類對于原子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而今,終于要見到最后的曙光了。
但是李奇維很清楚,現在的殼層模型還不夠完美。
1803年,道爾頓提出:“原子是實心小球,不可再分。”
一百年后,湯姆遜發現了原子之中還有電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權威說法。
接著,李奇維通過α粒子撞擊金箔實驗,證明了原子核的存在,進一步拓展了人們對于原子的認識。
后來,玻爾提出電子軌道量子化的概念,描述了電子的運動情況,并非是任意繞著原子核運動。
李奇維又補充了兩個量子數,成為現在的玻爾-李模型,可以解釋電子的各種行為。
但是,這個模型依然存在缺陷,那就是無法說明電子在核外的排布情況。
直到今天,李奇維提出電子的殼層模型,才一舉解決了這個難題。
甚至揭開了化學領域千年來的未解之謎。
為什么元素具有不同的性質。
可以說,這個理論雖然還是個猜想,但是已經征服了在場所有人。
尤其是讓所有的化學家瘋狂。
它不僅符合物理學中量子論的推導,而且也跟化學中的無數實驗現象吻合。
這樣的理論,犯錯的概率實在太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