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品嘗河下街辣湯 享受成長慢時光
明孝宗勤于政事,每日兩次視朝。明孝宗對宦官嚴加節(jié)制,錦衣衛(wèi)與東廠也謹慎行事,用刑寬松。明孝宗力行節(jié)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
明孝宗的勵精圖治,使得弘治時期成為明朝中期以來形勢最好的時期,明史也稱明孝宗“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在其治理下,弘治一朝期間政治清明,百姓富裕。被稱為弘治中興。
然1505年明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明武宗,年號正德。
明武宗的荒游逸樂導致正德年間戰(zhàn)事頻生,外有韃靼達延汗進犯、內(nèi)有叛亂和民變等重大事件。
斗轉星移,幾度春去秋來,不知不覺中沈坤已經(jīng)到了上私塾的年紀。入私塾是許多家庭為子女提供教育的主要方式,私塾通常由一位有學識的先生在家中設立,招收學生進行基礎教育。私塾的教學內(nèi)容以蒙學為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和基礎知識。
在私塾中,學生通常會學習《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等啟蒙讀物,以及《四書》、《五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
入私塾的過程通常是由家長或家族長輩為子女選擇合適的私塾和先生,然后向先生交納一定的束脩(學費),子女即可入塾就讀。在私塾中,學生需要遵守嚴格的紀律和規(guī)定,如按時到校、認真聽講、完成作業(yè)等。同時,私塾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和禮儀,強調(diào)尊師重道、孝順父母等傳統(tǒng)美德。
在明朝時期,私塾教育對于培養(yǎng)人才和傳承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許多杰出的文人、學者和官員都曾在私塾中接受過基礎教育,為他們的未來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正因為此時大明朝是如此之背景,淮安府山陽縣河下鎮(zhèn)沈坤與吳承恩可謂生不逢時,但是沈吳兩家卻一如既往地重視儒道,一心一意想讓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坤兒過來,背《三字經(jīng)》給娘聽聽?!鄙蚋疀雠锵聸鲲L習習,少奶奶坐在那里乖涼,今天不上私塾,她要考考兒子了。
“知道了娘,來了。”不一會兒從書房跑出一個七八歲小男孩。他虎頭虎腦,頭上扎一方巾,整個人生龍活虎。他不是別人正是本篇主人公少年沈坤。
“娘,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毙∧泻⒁蛔忠痪淞骼乇痴b著,奶聲奶氣,少奶奶聽得心花怒放。
“哼,不錯不錯!坤兒真聰明,娘就喜歡你讀書的樣子?!鄙倌棠瘫砻婧芷届o,內(nèi)心很洶涌,兒子求學如此這般用心,她怎能不表揚呢?
“娘,我背完了,我可以出去玩了嗎?”
“去吧去吧,別跑遠了?!?br/>
小沈坤高興地跑出了院子,找他的小伙伴們玩去了。看著兒子遠去的背影,少奶奶心里五味雜陳。
她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也是在這樣的私塾里接受教育,背誦著這些古老的經(jīng)典。
如今,她把這些傳統(tǒng)和價值觀傳遞給了自己的兒子,希望他能夠在這個動蕩的時代里,保持一顆純凈善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