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饕餮(一失足成千古恨)
“當你在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寧致遠合上德國著名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善惡的彼岸》,陷入了沉思。
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寧致遠心想,我們每個人,在長時間面對或思考某些負面或困難的事物時,你可能會受到這些事物的影響,甚至可能會逐漸變得與這些事物相似。
他覺得尼采通過這句話想要傳達的是,人們在面對生命中的挑戰和困境時,需要保持警覺,避免被困境所吞噬,同時也提醒人們要正視人性的復雜性,避免在追求或對抗某些極端的事物時,自己也變得極端,就像那個要去屠龍的熱血少年一樣,到最后自己也變成了惡龍。
這兩年來,寧致遠清楚的感覺到自己變了,變得越來越冷漠,越來越冷血,越來越不知滿足,越來越屈服于內心的欲望。
起初,他決定和F先生合作,剛開始時是很順利的,入股的第一家店,拿到的第一份利潤,都讓寧致遠感到滿足與自豪,滿足的是賺到了更多的錢,自豪的是自己的專業價值得到了體現。
但是到后來,越來越多的矛盾開始顯現,手上的資源和手上的客戶的關系,就如同僧多粥少,人人都能吃飽是不現實的。寧致遠突然間覺得,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什么永恒規律的話,那供需關系肯定就是其中一條。供不應求,則必然導致特權的存在,而特權的背后是利益,利益的背后是金錢交易,金錢交易的背后又夾雜了無數種上不了臺面的東西。
寧致遠突然覺得自己變了。
第一個變化是寧致遠自己身上的。他越來越心安理得的拿錢辦事,當然這沒什么可怕的,俗話說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只要事情辦好了,額外的付出拿點酬金也是情理之中。可怕的是他不知不覺的在主動創造讓別人拿錢辦事的情景,而且這個情景并不是完全建立在真實情況之上的。
比如關于門店的運營,公司有相應的核查標準及違反標準后的處罰措施,他有時會以公司的名義對不合規的門店開具處罰單,但一些比較熟絡的客戶,他們是愿意直接將罰款給寧致遠本人的,站在客戶的立場上考慮,先不說在金額上可以有浮動的空間,這種做法最起碼可以增進下雙方的感情,也省去了打錢給公司的麻煩。
當然有些事情大家心知肚明,你到店里去檢查,你可以按公司制度開處罰,其實你也可以不管不問,畢竟公司不會二十四小時盯著門店,核查結果在他那里有很大的自主權,你“故意”要上綱上線,客戶也只能忍氣吞聲,畢竟違規在前,這是是實實在在的。實業不易,風險自不必多言,要人在店里付出很大的精力去提升營業額,賺的都是辛苦錢。
有一次,寧致遠去到一家店里,這家店離寧致遠的辦公區域很遠,店里是老板娘自己在經營的,估計是寧致遠手下的人不常去或者過去沒有特別明顯規律的緣故,很明顯老板娘不知道寧致遠會來,寧致遠核查下來,店里一塌糊涂,不處罰下公司的影響力就蕩然無存了,處罰的話按標準罰款是不小的數目。寧致遠按部就班的跟老板娘說著公司的標準以及她違反的事項,并及時進行了相應的培訓和改進。
老板娘很是熱情,看到寧致遠來,懷著孕還出去到小賣部里去給他買飲料,到最后,寧致遠象征性的開了一些罰款,能看出來老板娘很是心疼的,說這罰款一交兩天就白干了,她說她不懂的打到銀行卡啥的,就會取現金,寧致遠看著她拿銀行卡挺著肚子悲傷地外出去取錢的樣子,有點于心不忍,他心里清楚,這個錢一旦給了現金,肯定就進入了寧致遠自己的口袋,他突然間覺得心里很不好受。
內心深處的感受是復雜的,難以理清,是同情心在作祟?還是覺得自己喪失了最起碼的道德底線?
面對這種心理的掙扎,寧致遠不能說是痛苦,也不能說是不痛苦,反正就是很復雜的情感,仿佛有東西在在內心擰來擰去,很不好受,但每次他都沒有在中間制止過或者主動結束過類似的情形,在金錢落入他口袋之前,有無數個節點寧致遠是可以選擇不這樣做的,但一次都沒有,他內心再難受,再覺得不對不道德,他都將事情進行到了最后,不管別人的悲傷,不管別人的辛苦,所有的這些,都不足以讓他收手,對金錢的渴望讓他迷失了自我。
他想著同情歸同情,金錢是金錢,哪怕不心安理得,錢還是錢,哪怕他面對著銀行卡上的一串數字毫無感覺,寧致遠也還是會經常去查查看,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變成了這樣,像個吸血鬼一樣,隨時準備發現目標,趴上去大吸一口。
第二個變化是寧致遠對于客戶的感受變了,徹底沒有了公平對待的心態。
如果說他跟F先生關系好,自己找到的位置和他一起做也沒什么可說的,但是發展到最后,他連老客戶中意的位置也慢慢都給了F先生去做,主要原因無非是F先生每家店都會給他幾萬塊的酬金,這讓寧致遠對于不給酬金的客戶產生了反感,當然他心里知道這是不對的。
集團公司正常的工作流程就是做好你的本職工作,按公司的要求進行管理,不存在什么額外酬金的問題,總不能客戶要正常開店都要遭你反感吧,但在和F先生合作久了之后,有些客戶在寧致遠眼里看來是真的不懂“人情世故”,他打心底里討厭和不耐煩,不知不覺就有了鮮明的對比,這個位置我給別人做明明可以拿個幾萬塊錢的,憑什么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