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整頓宣大
正午。
朱由檢用過午餐后,皇宮中的內侍匆忙出來,將等候已久的宣大總兵楊肇基召入乾清宮的暖閣。等他行禮坐下后,朱由檢才開始仔細打量這位駐守宣大,負責京城門戶的武將。
上次奏對已經是五個月前的事,眼前的武將明顯憔悴了許多,面色也更加黝黑,這讓朱由檢暗暗點頭。宣府和大同作為京城的門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外敵侵擾明朝邊境的首選之地。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和“庚戌之變”,這兩場足以改變明朝命運的戰役,都與宣府和大同密切相關。這次召回宣大總兵楊肇基述職,除了就蒙古部落“互市”一事聽取他的意見,朱由檢還想了解一下宣大邊鎮的具體狀況。
在朱由檢有限的歷史知識里,他隱約記得,建州女真從未真正攻破遼西走廊,但他們通過其他路線多次侵入中原劫掠。除了直接沖擊薊鎮,他們還曾繞過蒙古,在山西地區制造動亂。甚至在建州女真勢力鼎盛時期,被迫西遷的蒙古大汗林丹巴圖爾也曾數次侵犯邊境,差點攻下大同。這些往事讓朱由檢不得不把僅次于遼東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宣府和大同上。
"愛卿應該明白朕召你回京的目的了,不知你有何應對之策呢?"
不知過了多久,朱由檢冷靜的聲音在乾清宮的暖閣中響起,讓宣大總兵緊張的心情稍微放松,僵硬的身體也舒緩了一些。早在接到皇帝召回京城的旨意時,他就大致猜到了朱由檢的意圖,因此在路上他已經做好了相應的準備。
"回陛下,雖然蒙古喀喇沁部和內喀爾喀聯盟派人前來,但依臣看來,我們不能掉以輕心,以免因小失大..."
面對朱由檢審視的目光,宣大總兵謹慎地選擇了言辭,然后他堅定的聲音在暖閣中回蕩,引起了沉默的司禮監太監的注意。楊肇基一如既往的“直言不諱”,這樣的言論如果讓早朝的大臣們聽到,不知道會引起怎樣的風波。
包括三位閣老在內的六部九卿正在嚴肅地討論“互市”的地點,就連掌握全國兵馬大權的兵部尚書王在晉也參與其中,然而這位宣大總兵卻給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哦?愛卿詳細說說..."
仿佛早已預料到楊肇基會有這樣的觀點,案牘后的皇帝沒有表現出任何驚訝,沒有王承恩想象中的慍怒,聲音中反而帶著一絲喜悅。
"回陛下,"見皇帝沒有責怪自己,楊肇基心中的一塊石頭落地,連忙拱手說道:"喀喇沁部和內喀爾喀聯盟雖然過去都臣服于大明,也是最后歸順女真的蒙古部落,但他們的部落駐地靠近女真,與我大明并無接壤之地。"
"尤其是女真大汗皇太極不久前剛派兵征討了多羅特部,足見他對蒙古部落的重視,他不會坐視喀喇沁部和內喀爾喀聯盟轉向大明。"
"更重要的是,我大明實在沒有多余的力量去幫助他們分擔來自女真的壓力..."
說到最后,楊肇基的聲音中帶有一絲苦澀,魁梧的身軀微顫,布滿老繭的雙手也不自覺地緊握起來。看得出,這位身經百戰的將領此刻情緒非常激動。
這句話說完,沒等文書后面的天子有任何反應,旁邊的司禮監秉筆就本能地倒抽一口冷氣,眼中充滿震驚之色。
他雖不如朝廷中那些博學的官員,但也絕不是民間那些愚昧的農夫可比,自然聽出了楊肇基話中隱藏的危機。
如果楊肇基所說是真的,那豈不是意味著這些蒙古部落釋放的"善意"對大明不僅沒有任何好處,反而充滿了殺機?
"愛卿所言甚是,朕沒有看錯人。"
無視身邊震驚的司禮監秉筆,文書后的天子忽然重重地拍了拍面前的文書,在楊肇基受寵若驚的目光中,毫不吝嗇地表達了對他的支持,臉上洋溢著毫不掩飾的贊賞。
不愧是在邊疆任職多年的勇猛將領,立刻察覺到這些看似美好的消息背后潛藏的危險。
剛才那些朝臣只關注"互市"給大明帶來的利益,卻無意識地忽視了這些野心勃勃的蒙古人可能并不真心歸順的事實。
或許是他們心里明白,只是不愿去相信。
"陛下過獎,微臣職責所在!"
經過最初的驚訝,楊肇基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聲音微微顫抖地說,覺得幾個月來的辛酸和委屈都不值一提。
他楊肇基寸功未立,卻得到天子如此器重,真是皇恩浩蕩!
"愛卿所受的委屈,朕心中有數。"
"辛苦愛卿了。"
楊肇基還沒來得及在身旁宦官的攙扶下起身,朱由檢的聲音越發沉重,像驚雷一般在他耳邊響起。
大明積弊多年,各地衛所早已名存實亡,軍隊將領貪腐成風,勢力盤根錯節,作為京城門戶的宣府和大同更是首當其沖。
根據錦衣衛和東廠的情報,他提拔的這位宣大總兵即使有他的支持,也少不了受到"委屈",畢竟整頓軍紀難免觸及到既得利益者的核心利益。
不提遠的,光是大同城中的代王府就與楊肇基有過不少"交涉",如果沒有宣府八大晉商的前車之鑒,恐怕阻力會更大。
"愿為皇爺效死!"
隨著地板震動的聲音,楊肇基略帶哽咽的聲音在暖閣中回響,讓司禮監秉筆在感嘆眼前武將"忠誠"的同時,也不禁有些心疼。
這乾清宮暖閣的地磚,恐怕又要更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