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銀針傳說
李蘅,為何執著于這個君山小島,一定要買入手中?
原因很簡單,這個小島的上盛產一種古今馳名的名產-君山銀針。
君山銀針是天朝名茶之一,曾被評為天朝十大名茶,可見這種茶葉的名貴。而它就產于湖南岳陽洞庭湖中的君山,因形細如針,故名君山銀針。屬于黃茶品種。其成品茶芽頭茁壯,長短大小均勻,茶芽內面呈金黃色,外層白毫顯露完整,而且包裹堅實,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銀針,雅稱“金鑲玉”。“金鑲玉色塵心去,川迥洞庭好月來。”這是詩詞對它的形容。
據說君山茶歷史悠久,唐代就已生產、出名。據說文成公主出嫁時就選帶了君山銀針茶帶入西藏。
又據說君山銀針始于唐代,唐代就已生產、出名,成為貢品。但是實屬無稽之談,君山銀針,成為貢品,是清朝時才有的事。據《巴陵縣志》記載:“君山,產茶嫩綠似蓮心。”“君山貢茶自清始,每歲貢十八斤。”。“谷雨”前,知縣邀山僧采制一旗一槍,白毛茸然,俗稱“白毛茶”。又據《湖南省新通志》記載:“君山茶色味似龍井,葉微寬而綠過之。”古人形容此茶如“白銀盤里一青螺”。
而根據李蘅穿越到大唐的見聞,以及歷史資料的考證,大唐根本沒有君山銀針。
民間有關君山銀針的傳說有兩個:
一:是娥皇女英種茶說
相傳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后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有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里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只白鶴。這只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明宗心里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于杯中,極為美觀的。
二:白鶴鎮人種茶說
據傳君山銀針原名白鶴茶,初唐時,有一位名叫白鶴真人的云游道士從海外仙山歸來,隨身帶了八株神仙賜予的茶苗,將它種在君山島上。后來,他修起了巍峨壯觀的白鶴寺,又挖了一口白鶴井。白鶴真人取白鶴井水沖泡仙茶,只見杯中一股白氣裊裊上升,水氣中一只白鶴沖天而去,此茶由此得名白鶴茶。又因為此茶顏色金黃,形似黃雀的翎毛,所以別名黃翎毛。后來,此茶傳到長安,深得天子寵愛,遂將白鶴茶與白鶴井水定為貢品。有一年進貢時,船過長江,由于風浪顛簸把隨船帶來的白鶴井水給潑掉了。押船的州官嚇得面如土色,急中生智,只好取江水魚目混珠。運到長安后,皇帝泡茶,只見茶葉上下浮沉卻不見白鶴沖天,心中納悶,隨口說道:白鶴居然死了!豈料金口一開,即為玉言,從此白鶴井的井水就枯竭了,白鶴真人也不知所蹤。但是白鶴茶卻流傳下來,即是今天的君山銀針茶。
這兩個關于君山銀針的傳說起源是完全矛盾的。一個說是娥皇女英所種,后唐成為貢品。后唐是唐王朝滅亡后,五代十國的時期。后唐和唐,一字之差,差了幾百年。后唐成為貢品,不等于是唐朝就是貢品。
另一個說是唐初成為貢品。兩者時間矛盾。
而且第一個說的茶是君山茶,但是君山茶,不等于君山銀針。君山地區產的茶都可叫君山茶。
同樣的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第二個傳說的白鶴茶就是君山銀針。
經過李蘅考證,這些傳說什么的都是張冠李戴,為自己臉上貼金之舉。
就如同現代社會,某娘水餃,賣個水餃也非要編個傳說,給自己貼個歷史悠久的金子。好多企業一旦做大出名,就總想給自己找個歷史淵源,沒有也要編一個。人出名了也一樣,姓李,就要追根溯源,證明自己是大唐遺脈。姓艾,就愣要說自己是愛新覺羅后裔,因為逃避追殺,改姓艾的。
反正,不證明自己有了歷史悠久的祖宗,就好像自己成名,名的言不正名不順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