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只見紙上的內容是這樣的:為了深入貫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為了對嫌疑人進行普法教育,加強對犯罪行為的深刻認識,了解法律流程的基本常識及背后的價值追求,看守所對所有嫌疑人進行一次普法教育討論會和法治進程影片的觀后感活動,下面是供討論的兩個真實案件。
第一個是轟動整個美國的世紀大案辛普森殺妻案,案情是這樣的:1994年6月12號的晚上,一位居民在經過一座豪華住宅前時,發現門口有兩具被刀割開喉嚨的尸體,一男一女,男的是一家餐廳的服務員,名字叫做高曼,女的是美國著名的橄欖球球星辛普森的前妻尼科爾,之后就報了案,之后經過警察調查,證據就開始指向辛普森.....
首先辛普森是一個有家庭暴力前科的人,而且占有欲極強,其次是洛杉磯的警探福爾曼到辛普森家時,在門外發現了辛普森的汽車,并在車的車窗和輪胎上發現了血跡。這時候按門鈴也沒有人開門,隨后警探便翻墻進去,進去之后,在院子里發現了一只帶血的手套并判斷與在案發現場的另一只為一副,并且把兩只手套上的血做了化驗對比,發現是同一個人即辛普森的.....
過了一會兒辛普森從屋里出來,發現辛普森的手上有傷,辛普森的解釋是,他聽說前妻死了當時心情很激動就把鏡子打破而劃傷的,后來在案發現場發現一些血液與辛普森的血液一對比發現就是辛普森的,并在辛普森的家中找到了一把刀,經檢驗與受害人的傷口相吻合....
這些所有的證據都指向同一個結果,再加上辛普森前邊有前科,毆打自己的妻子,占有欲很強,種種跡象表明辛普森就是殺人兇手,而當時74%的白人認為辛普森是殺人兇手,而77%的黑人認為辛普森是被冤枉的,因為涉及到種族分割意識,最終的審判結果就要慎之又慎.....
為了避免有白人或者黑人進行審判的種族偏見,就找了第三方,也就是咱們中國人李昌鈺,因為李昌鈺是黃種人,這也給美國大眾一種印象,他會不偏不倚,能夠一碗水端平,不會被種族主義的情緒所裹挾.....
后來李昌鈺做了大量翔實的工作后推翻了主要證據,最終沒有辦法定辛普森的罪,到1995年10月份,法庭宣布辛普森無罪釋放。
這個案件在美國當時影響十分重大,因為在很多民眾的心里主觀上認定辛普森就是殺人兇手,但是李昌鈺站出來把各個證據一一破除,表明罪名不成立,也因為這個案件,李昌鈺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甚至指責,說他為犯罪分子辯護了,把壞人放走了。
但這就是司法審判,這叫有罪推定和無罪推定,按照無罪推定,就是疑罪從無,也就是說,如果不能證明辛普森是殺人犯,那么他就是無罪的。
不能說,這些證據可能證明辛普森是殺人犯,他就有罪,差一點兒都不行,必須形成完整的證據鏈條。而李昌鈺本人也堅信證據,堅信辦案靠的是客觀的證據,不是主觀上的情感判斷,本著公平客觀的職業操守來辦案,真正做到不偏不倚,竭盡全力做到不冤枉一個好人,不放過一個壞人,通過證據的排除斷定辛普森無罪釋放,最基本的來說,保證了不會把一個好人冤枉。
所以,李昌鈺對證據堅持的這種態度,他不僅僅是保護了辛普森,其實也從客觀上,保護了民眾對法律的信任。
第二個案例,是有著輿論“當代烈女”之稱的鄧Y嬌案,案情是這樣的:
2009年5月10日晚,湖北省巴東縣三關鎮政府招商辦主任鄧貴大、工作人員黃德智到當地雄風酒家夢幻城休閑中心消費。
進門后,黃德智一人走入水療區包房,見服務員鄧Y嬌在洗衣,便要求其提供“異性洗浴服務”,鄧Y嬌表示自己是KTV服務員而非水療區服務員,拒絕其要求,雙方為此發生口角。后鄧Y嬌進入隔壁服務員休息室,黃尾隨進入繼續與之爭吵,此時鄧貴大聞聲加入,鄧貴大認為自己來“消費”,理應得到服務,并拿出一疊錢砸鄧Y嬌的頭和肩部搧擊。
爭吵中另兩名服務員上前勸解,鄧Y嬌欲離開休息室,卻被鄧貴大推坐在沙發上,鄧Y嬌欲起身離開,隨即又被推坐,鄧Y嬌遂拿起水果刀向鄧貴大刺去,致其左小臂、右胸、右肩受傷,黃見狀上前阻擋,被刺傷右臂,后鄧貴大因動脈割破、右肺刺破造成失血性休克死亡。
此案情節并不復雜,但有幾個影響定罪的關鍵情節的認定卻飽受爭議,首先,鄧貴大用錢搧擊鄧Y嬌這一情節系二次通告時新增的,這一情節的加入似乎提供了另一種暗示:鄧Y嬌有可能是被鄧貴大該行為所激怒,伺機舉刀報復的;其次,原來“按倒”的說法改為“推坐”,這使得強奸的可能性大為減弱,防衛行為直接指向的內容是否為“強奸”有待研究,這些細節都是影響本案定罪的關鍵情節,涉及到是否滿足正當防衛理論的要件,對于認定鄧Y嬌是正當防衛還是防衛過當有著重要的意義。
這個案件一經報道,便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民眾一邊倒的站在了鄧Y嬌這一邊,盡管“道德歸道德,法律歸法律”,盡管不能讓輿論挾制司法,但“法不外乎人情”,司法機關也要兼顧道德,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復,當地法院對于此案的判決自然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最后法院認定鄧Y嬌的行為構成了故意傷害罪,在面臨不法侵犯時,鄧Y嬌實施的反擊行為具有防衛性質,但超出了必要限度,屬于防衛過當;與此同時,鑒于鄧Y嬌的自首情節和心理障礙(或者抑郁癥),所以判決鄧Y嬌免予刑事處罰。很多人認為這個案件的判罰背后有高人指點,從而完美的實現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